中华二字的来源
中华二字的文化溯源与内涵解析
一、历史渊源
中华概念最早见于西周时期,《尚书·禹贡》记载"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此为"中华"地理概念的雏形。
1.1 名称演变
- 先秦时期:"中国"指中原地区
- 秦汉时期:"中华"正式成为国家自称
- 隋唐时期:"华夏"与"中华"并行使用
二、核心内涵
2.1 地理标识
特指黄河流域至长江流域的文明发祥区(约东经73°-135°,北纬35°-54°),包含五岳四渎等地理标志。
2.2 文明特质
核心要素 | 具体表现 |
文字系统 | 甲骨文→小篆→现代汉字 |
礼仪制度 | 周礼→唐六典→大明会典 |
价值观念 | 礼义廉耻→仁义礼智信 |
三、现代诠释
当代"中华"概念包含:56个民族共同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三大维度。
3.1 空间维度
涵盖:
- 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
- 9600公里海岸线
- 14亿人口
3.2 时间维度
历史纵深:
- 文字记载5400年
- 考古文明连续性达5000年
四、学术参考文献
《史记·五帝本纪》 《汉书·地理志》 《中国历史地图集》(谭其骧编)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最终报告
转载请注明出处: 武平号
本文的链接地址: http://wp.wpxcjwql.com/post-25617.html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