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鹤楼》古诗
《黄鹤楼》诗歌解析与文学价值
作者与创作背景
《黄鹤楼》由唐代诗人崔颢创作于747年,现存版本共四首,其中广为流传的是第三首。此诗最初引发李白"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的感叹,成为诗歌史上经典案例。
诗歌原文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注释说明
首句 | 化用《江上黄鹤歌》典故 |
第三句 | 以"白云"象征时光流逝 |
末句 | 描绘羁旅愁思意象 |
核心主题
- 时空永恒的哲学思考
- 历史与现实的时空对话
- 个体生命与自然环境的对比
历史背景
黄鹤楼位于今湖北武汉,原为三国时期军事设施,唐代已成为著名名胜。崔颢创作时正值安史之乱前夕,诗中既包含对历史兴衰的感慨,也暗含对现实的隐喻。
现代意义
该诗体现"时空双重视角"的创作手法,对后世《登金陵凤凰台》《登楼》等作品影响深远。2019年武汉黄鹤楼博物馆数据显示,其年接待游客量达300万人次,成为传统文化传承典型案例。
结语
作为现存最早的七言律诗之一,《黄鹤楼》在格律创新与意境营造方面具有里程碑意义。其"时空对话"模式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重要范式,至今仍在文学研究领域被频繁引用。
转载请注明出处: 武平号
本文的链接地址: http://wp.wpxcjwql.com/post-17387.html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