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义”
义: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解析
一、哲学内涵
“义”作为核心价值,贯穿于中华文明各个思想体系:
- 儒家视角:孔子提出"义者,宜也"(《论语·里仁》),强调行为合乎道义
- 道家阐释:老子主张"上义不尚贤"(《道德经》第77章),注重自然无为的伦理观
- 法家实践:韩非子构建"义法合一"体系(《韩非子·五蠹》),强调制度约束
二、社会规范
历史时期 | 典型规范 | 现代转化 |
春秋战国 | 士为知己者死 | 职业伦理建设 |
唐宋时期 | 义庄制度 | 家族社会责任 |
明清时期 | 乡约民规 | 社区共建机制 |
三、法律实践
1. 刑法体系
《唐律疏议》确立"义刑"类别,将道德义务法律化
- 负债不还者笞杖
- 诬告诽谤者徒流
- 侵占田宅者倍偿
2. 民事纠纷
清代《刑案汇览》记载:175例涉及"义"字判例,包括
- 兄弟析产纠纷
- 邻里相邻权争议
- 商贾契约违约
四、个人修养
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朱子语类》),强调:
- 义利之辨:不取不义之财
- 忠恕之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谦让之德:损己利人则为义
当代价值体现:见义勇为条款入《民法典》第184条,保障道德行为法律地位
转载请注明出处: 武平号
本文的链接地址: http://wp.wpxcjwql.com/post-16872.html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