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萧》名词解释
《萧萧》名词解释
作品概述
《萧萧》是沈从文创作的中篇小说,首次发表于1933年《新青年》杂志,1934年由北京北新书店出版单行本。
核心主题
- 湘西民俗:通过湘西少女萧萧的成长经历展现苗族传统婚俗
- 生命哲学:探讨自然环境中人性本真的生存状态
- 社会批判:暗喻封建礼教对女性成长的桎梏
人物解析
萧萧 | 15岁被卖作童养媳的湘西少女 | 象征未被现代文明侵蚀的原始生命力 |
天保 | 萧萧的丈夫(早逝) | 代表传统婚姻制度下的悲剧性牺牲 |
碾坊老板 | 掌管碾坊的中间商人 | 体现商业资本对传统社会的渗透 |
艺术特色
- 采用散文化叙事结构
- 融合方言俚语增强地域特色(如"豁虎跳"等民俗描写)
- 象征手法贯穿全文(碾坊、虎耳草等意象)
学术研究
主要参考文献:
沈从文全集(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 收录完整创作手稿及修订版本 |
湘西文化研究(张华,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 分析作品中的民俗文化内涵 |
中国现代小说史(王德威,三联书店,2005) | 探讨沈从文创作转型期的意义 |
转载请注明出处: 武平号
本文的链接地址: http://wp.wpxcjwql.com/post-17308.html
最新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