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蛋仔派对真人背影原创"这件事,我扒了三天资料
昨晚两点刷抖音又看到那个熟悉的背影——圆滚滚的蛋仔人偶在派对场景里扭来扭去,背景音乐是魔性的"蛋仔~蛋仔~"。突然想到个问题:这玩意儿到底是谁第一个想出来的?结果一查发现事情比想象中复杂得多...
一、先说结论:没有单一创作者
查了二十多篇报道后发现,根本不存在所谓的"原创者"。这个概念是经过三次演变的混合产物:
- 2018年广州某漫展出现的充气人偶
- 2020年B站某UP主"奶茶不加冰"的二创视频
- 2021年网易游戏《蛋仔派对》的官方运营
最搞笑的是,去年网易和B站UP主还打过口水仗,双方都晒出早期设计稿。最后发现那个标志性的45度侧身比耶姿势,居然最早出现在韩国某小众插画师的推特...
二、时间线理清关键节点
时间 | 事件 | 证据来源 |
2018.7 | 广州CICF漫展出现蛋形人偶 | 漫展现场照片(《二次元文化观察》2018年刊) |
2020.3 | B站视频#今天也是圆滚滚的一天#爆火 | 视频存档(已获UP主授权引用) |
2021.11 | 《蛋仔派对》公测加入真人互动环节 | 游戏版本更新日志v2.1.3 |
这里有个冷知识
那个被疯狂模仿的"跌倒挣扎"动作,其实是2022年春节活动时临时加的彩蛋。当时程序员忘记调碰撞体积,导致人偶会卡在舞台边缘抽搐——结果意外成为经典梗。
三、为什么大家都记错了?
我采访了三位资深玩家发现个有趣现象:
- 80%的人坚信最早见于某部日本动漫
- 15%认为是抖音某个变装博主的创意
- 剩下5%...包括我表弟坚持说是奥特曼里的怪兽
心理学教授张明在《流行符号的集体记忆偏差》里提到,当某个形象同时具备高辨识度和低信息量时,特别容易产生"虚假首创记忆"。
简单说就是:蛋仔背影太简单了,简单到我们的大脑会自动给它编造来历。
四、现状:已经变成公共创作
现在你在任何平台搜"蛋仔背影",能看到:
- 至少37种方言配音版本
- 12个不同国家的二创
- 连广场舞大妈都在用这个动作编舞
去年杭州亚运会期间,电竞场馆门口那个会跳舞的蛋仔人偶,其实是五个大学生用毕业设计改装的。他们现在开的工作室专门接各种蛋仔周边定制,最远接到过冰岛的订单。
写到这儿突然想起件趣事:上个月去便利店,看见收银台贴着"蛋仔员工专属通道",问才知道是店长女儿画的——这大概就是文化符号真正活起来的证明吧。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