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在深夜听到《第五人格》BGM时 突然理解了什么叫"神似曲"

频道:游戏攻略 日期: 浏览:1

凌晨三点半,我戴着耳机在书房改方案,网易云随机到一首叫《红教堂夜曲》的钢琴曲。前奏响起的瞬间,手指悬在键盘上愣住了——这分明就是《第五人格》里圣心医院地图的背景音乐,但作曲者署名却是个完全陌生的名字。

第二天顶着黑眼圈查资料才发现,游戏圈管这类曲子叫"神似曲"。不是抄袭,不是改编,就是莫名其妙和某个经典旋律产生了量子纠缠。

什么是神似曲?

简单来说就是两首毫无关联的音乐作品,在旋律、节奏或氛围上出现惊人的相似。就像2018年《第五人格》刚公测时,有玩家发现游戏登录界面的管风琴旋律,和日本作曲家横山菁儿的《三国志 英雄的黎明》前15秒几乎能完美卡点。

第五人格神似曲

  • 相似度检测:专业音乐人用Melodyne软件对比过波形,核心旋律线的音程关系完全一致
  • 法律层面:网易后来澄清这是公有领域素材的巧合运用
  • 玩家反应:B站相关对比视频播放量破百万,弹幕都在刷"DNA动了"

这种巧合在音乐史上其实很常见。肖邦的《降D大调前奏曲》和英国摇滚乐队Radiohead的《Exit Music》副歌部分,隔着160年照样能无缝衔接。但游戏音乐的特殊性在于...

为什么游戏BGM更容易出现神似现象?

创作约束 恐怖游戏需要特定频率的阴森音效(比如40-60Hz的持续低音)
文化母体 维多利亚时代管风琴+哥特式弦乐的固定搭配
技术限制 早期游戏音源受FM合成技术制约

去年有个独立音乐人跟我吐槽,他给蒸汽朋克题材游戏写的配乐被甲方说"太像《第五人格》的里奥的回忆",其实他俩用的都是同一款叫"Vintage Brass"的音源插件,那种带着铜锈味的喇叭声根本避不开。

那些年我们听串戏的游戏BGM

在翻了几十篇音乐制作人访谈后,发现《第五人格》的"神似曲"主要集中在三个维度:

1. 地图环境音
红教堂地图的钟声,和《寂静岭2》教堂场景用了相同的采样库。有次我在网吧戴着廉价耳机,愣是把两个游戏的音效搞混了。

2. 角色主题旋律
调香师的背景音乐里那段小提琴滑音,简直和《黑执事》插曲《Lacrimosa》里的提琴技法如出一辙。后来问过中传的音乐生,说这叫"巴洛克式装饰音",属于那个时代的通用语法。

3. 战斗节奏点
最绝的是监管者追击时的鼓点,和《生化危机7》的"Go Tell Aunt Rhody"副歌部分共享同款切分节奏。油管上有大佬做过频谱分析,发现两者都在87bpm处设置了心跳模拟声。

记得有次线下交流会,某个不愿透露姓名的音效师灌了两杯啤酒后说:"你们觉得像就对了,恐怖游戏配乐本来就有安全区阈值——既要让玩家肾上腺素飙升,又不能真把人吓出心脏病。"

音乐撞车的科学解释

伯克利音乐学院2019年发过篇论文叫《数字时代音乐创作的相似性悖论》,里面提到几个关键数据:

  • 现代音乐制作人平均使用12.7个预制音源
  • 79%的商业配乐存在"非故意重复"
  • 人类对低频声波的辨识误差高达34%

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我总把《第五人格》永眠镇的电车音效,听成《千与千寻》的海原电车。两者都采样自东京都电荒川线真实录音,后期处理时又都加强了700Hz频段的金属质感。

当神似成为集体记忆

最魔幻的是2020年网易官方举办的"第五人格音乐共创大赛",有参赛作品因为和游戏原声"过于般配"被质疑抄袭。结果扒谱后发现,作者只是不约而同地使用了:

第五人格神似曲

  1. 弗里吉亚调式
  2. 逆向混响效果
  3. 钟摆采样声

这些元素组合起来就会自动生成"第五人格味"。就像你往火锅里扔花椒、辣椒和牛油,煮出来的肯定带着川渝基因。

凌晨四点的书房,单曲循环着那首《红教堂夜曲》。突然理解为什么总有人说"这曲子有第五人格那味儿"——当我们把某种音乐风格刻进DNA后,任何相似频率的振动都会唤醒肌肉记忆。就像闻到樟脑丸会想起奶奶的衣柜,听见八音盒声就自动代入恐怖片场景。

窗外开始泛青白色时,网易云跳到下一首歌。这次是确凿无疑的《第五人格》原声带,可脑子里还在自动匹配刚才那首"山寨版"。人类对熟悉旋律的执念,大概和乌鸦收集亮片的癖好差不多,明明知道是赝品,还是忍不住把它叼回记忆的巢穴。

网友留言(0)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