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动活动是否有可能再次进行?从市场逻辑到现实可能性的观察
上周末路过商场时,我看到奶茶店门口排着长队,招牌上赫然印着某热门动画IP的联名款包装。这让我想起去年同个位置正在举办某手机品牌与运动鞋的跨界快闪店。消费者们举着联名商品拍照打卡的场景,仿佛就在昨天。
一、从数据看联动活动的生命周期规律
艾瑞咨询《2023年品牌联合营销白皮书》显示,2022年国内TOP50品牌平均开展联动活动3.2次,较2019年增长47%。但有个有趣现象:二次联动占比不足18%,其中成功案例更是个位数。
联动类型 | 首次合作占比 | 二次合作占比 | 三次及以上占比 |
---|---|---|---|
餐饮×影视IP | 82% | 14% | 4% |
科技×时尚 | 76% | 19% | 5% |
游戏×快消 | 88% | 10% | 2% |
1.1 那些"梅开二度"的典型案例
- 某国产运动鞋×敦煌博物馆:2019年首次合作销量增长300%,2022年二次联名仍保持120%增幅
- 奶茶品牌A×手游B:连续三年推出季节限定款,客单价提升15%-22%
二、影响复刻可能性的三大现实要素
观察近期某美妆品牌与博物馆的二次合作,首日线上预售量却只有前次的60%。这提醒我们:消费者永远在期待新鲜感。
2.1 时间间隔的微妙平衡
根据易观分析监测数据,联动间隔18-24个月时,消费者记忆留存度与新鲜感达成平衡点。某咖啡连锁与绘本IP的两次合作间隔22个月,复购率反而比首次高出8%。
2.2 内容升级的硬性要求
- 某手机品牌二次联名时推出AR定制滤镜
- 快餐品牌在第三次合作中嵌入NFT数字藏品玩法
2.3 用户群体的动态变化
Z世代占比从2019年的43%提升至2023年的61%(数据来源:QuestMobile),这意味着联动的文化符号需要更精准的年轻化表达。某老牌零食与经典动画的二次联动,就因加入方言版配音物料获得新关注。
三、从行业动向看未来趋势
最近三个月,某视频平台与六个不同领域品牌建立"联动联盟",试图打造可持续的IP共享生态。这种平台化运作模式或许能突破单次合作的局限。
模式类型 | 参与品牌数 | 平均联动次数 | 用户留存率 |
---|---|---|---|
单品牌单次 | 1 | 1.0 | 34% |
多品牌矩阵 | 3-5 | 2.8 | 61% |
路过奶茶店时,听见两个女生在讨论:"要是他们下次能出那个隐藏角色款就好了..."或许这就是最好的答案。消费者永远在期待惊喜,而市场永远在创造可能。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