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创意在游戏推广中的作用和效果
当创意撞上游戏推广:玩家为啥总被"脑洞"吸引?
上周末我在奶茶店排队时,听到两个中学生举着手机嚷嚷:"快看这个《蛋仔派对》新皮肤视频,这个设计师怕不是喝珍珠奶茶时想出来的!"他们手机屏幕上,粉圆状的虚拟角色正在奶茶杯里蹦迪。你看,现在的游戏推广早就不只是打打广告这么简单了。
一、创意就是游戏圈的"珍珠奶茶"
去年《原神》在东京秋叶原搞了个现实版「七圣召唤」卡牌对战亭,结果日本玩家排了三个街区。这让我想起小时候集干脆面卡片的疯狂,只不过现在的游戏推广把这种情怀玩出了新花样。
1.1 数据不说谎:创意营销的魔法数字
推广类型 | 平均点击率 | 用户留存率 | 二次传播率 |
传统广告 | 0.8% | 12% | 5% |
创意营销 | 4.2% | 38% | 61% |
就像我家楼下早餐铺突然推出"游戏角色包子",创意总能打破次元壁。网易当年推广《阴阳师》时,在杭州地铁站搞的百鬼夜行主题车厢,让通勤族们上班路上就开始抽卡。
1.2 脑洞开在哪?玩家就追到哪
- 《动物森友会》的岛民们自发举办线上婚礼
- 《王者荣耀》英雄台词变成抖音热门BGM
- 《糖豆人》主播们发明"障碍赛赌局"新玩法
二、好创意就像俄罗斯方块
上周我表弟为了《塞尔达传说》的限定版Switch,居然用乐高搭了个海拉鲁城堡发推特,结果被任天堂官号转发。你看,创意推广早就不只是厂商的单向输出了。
2.1 玩家自己就是创意发动机
还记得《赛博朋克2077》刚发售时的BUG狂欢吗?玩家们把穿模bug做成的搞笑视频,播放量比官方预告还高。CDPR后来甚至把这些BUG做成了游戏内彩蛋。
创意类型 | 参与度 | 生命周期 | 转化效果 |
UGC内容 | ★★★★☆ | 2-6个月 | 35% |
PGC内容 | ★★★☆☆ | 1-3个月 | 28% |
三、创意推广的十二时辰
我邻居家的猫都有《Stray》联名宠物粮了,现在的游戏周边脑洞大到离谱。但真正厉害的创意营销,就像《Among Us》那样,疫情期间靠直播突然翻红,连NASA都拿来培训团队协作。
3.1 从地铁广告到元宇宙派对
- 《堡垒之夜》在游戏里开虚拟演唱会
- 《精灵宝可梦GO》让城市变成训练师道场
- 《原神》角色登上央视中秋晚会
最近《幻塔》搞了个现实版拟态装置体验馆,排队的人比网红餐厅还多。有个coser朋友告诉我,她在展区拍的短视频,播放量比她过去三个月的内容总和还高。
四、当创意遇上本土化
去年春节,《江南百景图》把游戏里的建筑做成实体灯笼挂在古镇景区。我姑妈那个从不玩游戏的人,都专门去打卡发朋友圈。这种文化梗和游戏元素的混搭,就像麻婆豆腐配芝士,意外地和谐。
地域 | 成功案例 | 核心创意点 | 传播指数 |
日本 | 《怪物猎人》泡面联动 | 饮食文化融合 | 92 |
欧美 | 《巫师3》啤酒套装 | 生活方式植入 | 88 |
中国 | 《剑网3》汉服联名 | 传统服饰复兴 | 95 |
现在经过商场,经常能看到游戏主题的快闪店。上次《光与夜之恋》的婚庆主题店,把试衣间改成游戏场景,姑娘们排队等着和虚拟新郎拍照。这种体验式营销,比直接卖道具卡有效多了。
五、创意枯竭时怎么办?
有次和做游戏运营的朋友喝酒,他吐槽说现在玩家阈值越来越高。就像上周他们给射击游戏做的外卖包装创意,结果被网友吐槽"还不如直接在鸡块上印枪械皮肤"。
- 定期举办玩家创意工坊
- 跨界合作寻找新鲜视角
- 用AI生成创意原型
不过说真的,最好的创意往往来自生活。就像《胡闹厨房》的灵感就是开发团队真实经历的家庭聚餐,那些锅碗瓢盆乱飞的场景,哪个玩家没在过年时体验过呢?
窗外又传来小学生们讨论新游戏彩蛋的声音。或许下个爆款创意,就藏在奶茶杯底的珍珠里,或者地铁站某个coser的装扮中。游戏推广这场戏,永远需要新鲜的脑洞来续写剧情。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