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人格名字全是英文的
为什么《第五人格》角色名字全是英文?这事得从蒸汽朋克说起
凌晨三点盯着游戏加载界面,突然发现个有意思的事儿——《第五人格》里所有角色名都是英文。从最早的医生Emily到新出的"Nightmare",连中国风角色"十三娘"都顶着个"Barmaid"的洋名。这设计当初让我别扭了好久,直到有次在旧书店翻到本1920年代上海滩的英文报纸才突然开窍。
一、不是偷懒,是故意的时代滤镜
制作组在2018年开发者日志里提过一嘴,说这设定参考了"维多利亚时期在华外侨的命名习惯"。仔细想想确实有道理:游戏里那些带着铜管齿轮的密码机、老式打字机般的UI界面,还有角色们穿的束腰大衣,全在暗示这是个平行时空的租界故事。
- 律师Frederick Riley:典型英国殖民者名字
- 园丁Emma Woods:把本名"丽莎"改掉的本地买办
- 祭司Fiona Gilman:混血儿常见的教名+父姓组合
这种命名就像给游戏镀了层包浆,比直接叫"张大夫""李园丁"多了几分疏离感。有次匹配到个历史系大学生,他边修机边在语音里说:"你看监管者"Jack the Ripper"这名字,1888年白教堂血案那会儿,上海租界报纸就这么报道开膛手杰克的..."
二、英文名背后的叙事诡计
游戏剧情里藏着个细思极恐的细节——所有角色都失忆了。那些英文名可能根本不是本名,而是庄园主给参与者强行植入的代号。这点在角色推演故事里有蛛丝马迹:
角色 | 名字疑点 |
幸运儿 | 唯一没有英文名的角色,暗示其他名字都是伪造 |
摄影师Joseph | 推演档案显示他本姓"徐",但被抹去了中文名 |
这种命名方式像《楚门的世界》里的导演给角色贴标签,用英文名强行制造出"异域奇谈"的舞台感。还记得入坑时总把机械师Tracy记成"特蕾西",后来发现读作"特雷西"才对——这种微妙的误读反而强化了诡异氛围。
三、本地化团队的隐藏较量
其实国服早期测试版出现过中文名,根据《移动游戏出海白皮书》透露,改成全英文是为了降低全球化运营成本。但策划组玩了个花活——用英文名埋中文梗:
- 红蝶"Geisha":日语罗马音,但技能"燕尾蝶"叫Swallowtail,中英日三语混搭
- 雕刻家"Galatea":希腊神话名字,却带着景德镇瓷雕元素
- 邮差"Victor":法语发音"维克多",但信笺上盖着苏州码子印章
最绝的是调香师"Vera",看上去是个洋名,但角色推演里藏着"薇拉"这个音译。有玩家考据出这可能是致敬民国时期上海滩的双妹牌花露水,那牌子创始人英文名就叫Vera。
四、玩家社群的二度创作
在TapTap社区看过个神帖,楼主统计发现玩家给角色起的绰号比官方名还传神:
官方名 | 玩家俗称 | 由来 |
Forward | 橄榄球 | 技能道具外形 |
Prisoner | 小卢 | 发型神似卢卡·莫德里奇 |
这种戏称反而消解了英文名的距离感。我们战队里都把先知"Eli"叫"二驴",因为他的鸟总撞墙。现在想想,官方用英文名保持逼格,玩家用土味绰号建立情感,倒是形成了奇妙的平衡。
凌晨四点二十三,游戏维护终于结束。看着登录界面闪过的"Identity V"字样,突然觉得这串字母就像黄浦江边那些殖民地建筑——扒开西洋门牌号,里头是樟木箱与青花瓷的故事。或许哪天策划会出个真名系统?不过现在这样,倒也挺好。
网友留言(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