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团拜会嘉宾邀请的三大黄金法则
腊月二十三是公司年会筹备组的D-day,行政部小李盯着空白嘉宾名单直挠头。去年邀请的大学教授临时放鸽子,企业代表到场率不到60%,这事还被老板在年终总结会上点了名。今年咱们换个玩法,用这三个实战验证过的策略,保证让嘉宾名单既亮眼又靠谱。
一、嘉宾名单要像年夜饭讲究荤素搭配
参考《企业嘉宾邀请标准手册》建议的5:3:2结构,咱们把邀请对象分成三大类:
- 主菜型嘉宾:行业主管部门领导、战略合作方代表(占比50%)
- 配菜型嘉宾:媒体记者、专家学者(占比30%)
- 调味型嘉宾:员工家属代表、文艺界人士(占比20%)
举个真实案例:
某科技公司2023年邀请市科创办主任时,特意安排其参观刚投产的智能车间。后来该领导在多个场合主动提及参观见闻,相当于给企业做了免费广告。
嘉宾类型 | 邀请难点 | 破局方法 | 数据来源 |
---|---|---|---|
领导 | 行程变动频繁 | 准备3套接待预案 | 《政务活动接待规范》 |
企业代表 | 同行竞争顾虑 | 错开座位安排 | 深圳会展协会调研 |
媒体记者 | 报道角度把控 | 提前沟通新闻点 | 2023传媒行业报告 |
二、邀请方式得比发红包还讲究时机
老张去年提前两个月给某局长秘书发邀请函,结果临近会期被告知领导另有安排。后来学聪明了,按这个时间轴操作:
- 会前60天:非正式口头沟通
- 会前45天:正式函件送达
- 会前15天:微信确认+电子请柬
- 会前3天:专人电话确认
某上市公司HR总监分享:他们在发送纸质邀请函时,会附带定制版企业吉祥物盲盒,拆开发现里面藏着张VIP座位卡,这招让嘉宾到场率提升了27%。
三、跟进服务要比火锅店更贴心
千万别学某些单位,邀请时热情似火,确认后就冷若冰霜。试试这些小心机:
- 给外地嘉宾准备暖手宝+本地交通指南
- 重要领导单独建3人微信群(领导+秘书+对接人)
- 提前发送活动现场360°全景图
去年某地产公司遇到大雪天气,他们连夜为每位嘉宾准备防滑鞋套和姜茶,这个细节被三家媒体报道转载。你看,贴心服务本身就是最好的宣传素材。
窗外的灯笼已经挂起来了,办公室飘着行政部刚泡的茉莉花茶香。握着这份经过验证的邀请方案,今年咱们的嘉宾签到台前,定会排起热热闹闹的长龙。
评论
◎欢迎参与讨论,请在这里发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观点。
网友留言(0)